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Dr. Pauline Hall

重塑陳先生:心理學家與被遺棄貓咪的療愈奇跡 (1)

已更新:2023年6月9日

牠當年兩歲,全名 Brandon Chan BB,我叫牠陳先生。我用手拍拍牠的背,牠沉靜地瞪著眼看一看我。我再用手撫摸一下牠的頭,牠的牙齒瞬間就緊咬我的手指。之後,我在醫生那兒洗了兩次傷口,打了三枝破傷風針。


圖一:當年是被這憂鬱的眼神騙了


貓會的義工說牠曾經受過創傷,被遺棄在一個孤島上,缺水缺糧,靠途經的漁民餵食。這貓特別凶悍,救回來後一直關在籠裏,由於太危險,連餵食也要戴上特製手套。



圖二:在拍攝這照片之後的兩秒,我的手指就被咬了


我第一次見牠時,牠帶有藍色的憂鬱眼神。

圖三:當年在貓會拍攝的照片,現在已日久失收,變成一名肥佬


可能是因為職業病的關係,對抑鬱的眼神很容易共情,我很想領養牠。


義工告訴我牠有兩次被遺棄的經驗,第一次的主人把牠接回家後,因整天不停地叫喊而迫不得已把牠關在籠裏,牠叫了整整14 天,結果只有送回去。回到貓會後,牠顯得非常抑鬱,食量減少了很多。


第二次領養的人被牠咬了,馬上把牠送回去。


義工很猶豫地問我,為什麼要收養牠,他們不想陳先生再次遭受失望。說實話,我當時只覺得如果我不收養牠,牠應該很難找到合適的領養者吧,也沒有想像過會有帶來收養「野獸」般的經驗。


把牠接回家後,牠果然整天不停地叫喊,叫喊時,更出現了很多把不同的聲音,聽起來像是人類的解離狀態*(Dissociation),即是一個脱離自身的身分,從而展現了其他角色。牠的叫聲很特別,晚上更像有數隻貓在吵架。這是我從未接觸過的貓個案。幸好當時隔壁的老伯有點撞聾。


我嘗試用心理學角度去理解牠。

我沒有如一般養貓的人所說把牠關在籠裏。本來已經受驚,關在籠裏會覺得更恐怖,我讓牠自由地在家裏活動。


幸運地家裏已有一位老大「荷蘭豆」坐陣,荷蘭豆就像老江湖十三妹,見慣世面,對著陳先生的叫聲一點也不害怕,有時還坐在牠旁邊陪伴著,偶然也會叫牠收聲,好像在說:「食嘢啦靚仔,講咁鬼多野,唔食就咪食啦!」


每當牠進入解離狀態時,我感受到牠叫喊時的驚恐心情。有次我坐在地上默默陪伴了牠幾個小時,偶然回應一下牠。那次以後,這種叫喊在數月間逐漸消失了。個人的主觀願望:「承認不同身分的存在,可使陳先生感到被接納。」因為,牠的不同身分只是用以對應不同威脅的需要,所有身份也是陳先生的其中一部分。


兩年過了,陳先生仍然行為怪異,每天準時早上七時大叫,直至我起床才停止。牠經常在床上撒尿,我嘗試用醫生所說的方法訓練牠,結果是慘敗。

那時,我在參加一個自閉症的訓練課程。


在這裏我想備註一下當時我參加的自閉症課程,講者 Elaine Hall 分享了她兒子的真實故事。她兒子患有嚴重自閉症,經常足不出戶,每當要離開家園外出時,總是要花上很久的時間。因他不願意外出,Elaine 總是要連推帶拖的拉着他才能走出一步。醫生說這是很平常,但對 Elaine 來說是何等的沉重,當時她非常絕望,但唯有接受這個是事實吧!


直至某天,當她要帶兒子離開住所時,同樣地又花上了很久很久的時間。兒子總是喜歡在家園前徘徊地打圈,還圍繞着一個廢棄了的貨車輪胎不斷地轉,Elaine 也拿他沒有辦法,她只有耐心地在旁等着。今次,不知怎樣來的心血來潮,她仔細地觀察兒子,而且還索性跟着兒子一起打圈。這時候,才發現兒子所圍繞的是輪胎中間反光的金屬部份,更驚訝的發現,原來兒子很喜歡看這鏡影,那裏有陽光和風景的倒影!此時,她才知道兒子是一直集中地看著這個倒影。當 Elaine 跟他看過夠之後,他們就馬上離開了。


自此,兒子不再花園裏徘徊。


可能他覺得媽媽明白他的看法,從他的世界向外望,而不是從大人世界去批判他的「古怪」行為。Elaine 亦因此而投身自閉兒童的治療工作,和其他自閉兒童家庭一起成長。


這個自閉症的故事啟發了我,我突然想起 - 陳先生。

翌日早上,陳先生如常地叫喊。跟以往不一樣,我輕輕撫摸牠,嘗試跟牠輕聲地說話和唱歌。我經常為牠播放王菲版本的「心經」,這是牠最喜歡的。之後,我問牠想要什麼,牠馬上跑到自己的食物前面。我坐在牠旁邊,原來牠只想我跟牠一起吃早餐。在那刻,我感受到牠想我陪伴在旁的渴求。牠的心就是那麼的單純,我被這份單純所感動,我一邊哭,一邊跟牠議價:「一人行一步,以後八時才吃早餐」。之後,牠沒有再在床上撒尿了。


待續 ...



*解離(Dissociation)是一種心理現象,指的是人的意識、感覺、記憶、身份或感知之間的分離。當一個人經歷創傷、極端壓力、驚嚇或其他心理刺激時,他們可能會導致出現解離症狀。解離可以讓人感覺與現實脫離、身體感覺不真實或模糊、時間感扭曲,以及對自身身份或個人歷史的記憶缺失。


解離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,旨在減輕或分離情感上難以承受的經歷或記憶。然而,當解離成為持久的問題,並嚴重影響個人的功能和生活質量時,可能需要藥物或專業的心理治療來逐步減少解離症狀。心理治療的目標通常是幫助個人重新建立連結和整合他們的經歷,以實現心理的整體性。

118 次查看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bottom of page